墓碑传统文化的解说之一
现代公墓也称为墓园或陵园,以园林的形式设计,具有一定的设施、规模和数量的墓穴,不以姓氏和地域为安葬限制的公共墓地 (区别于一姓一家的坟地) 。它是在我国“义地” (又称乱葬岗) 的基础上,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形成 。西方有很多著名的大型公墓,如法国皮埃尔·拉雪兹公墓( 图 5-1-1 )。该公墓坐落于巴黎东郊的山间,是巴黎三座公墓中最大的一座,由拿破仑于 1804 年正式命名,坟墓 30 万座。其中有很多世界名人长眠于此。
由于文化背景、历史发展的独特性,我国的较大型的公墓产生得很晚。1956 年,党和国家领导人首倡卫生、方便、节省的火葬,开展群众运动、进行殡葬改革。其后又对墓葬占地面积有了严格的规定,强调环境保护,并将封建社会那繁杂而充满陋习的丧葬形式变成“简洁而不草率、庄重而不迷信”的纪念形式。这大大促进了我国现代公墓的发展。一批基于新的生态人文观念而建的现代城市公墓,例如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上海福寿园、武汉石门峰都市陵园、广州银河园等,对我国现代公墓的发展作出了积极探索。
现代公墓在整体上发展不平衡,良莠不齐。由于我国老龄化人口剧增,城镇土地资源紧张,和开发商的利益驱使等诸多原因,导致现代公墓的共同问题就是密度大,最大限度被开发,争取最大的利用率。尤其是现代公墓以企业性质经营为主,对于墓园规划理念的理解常流于表面,片面陈旧缺乏系统的理论做指导;设计手法表现为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形式的硬性混合拼接,缺乏真正传统文化的滋养。现代墓碑也没脱其囿,由机器加工生产而成,虽省时省力,但形制简单,甚至粗制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