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宗教文化的墓碑
宋元明清政治上很专制,但文化却呈多元一体化发展,对各种宗教兼容并包。
随着蒙古西征和东西方交通的开辟,欧亚文化大交流,外来宗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等外来宗教在中国流布,出现了更多有代表意义的宗教墓碑。元代与以往王朝重农抑商的传统做法不同,既重农也重商,通过鼓励通商、减轻商税、保护商道安全、维护商人利益等措施,积极发展国内外贸易。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商业极其繁荣,以大都、杭州、泉州、广州等城市为代表的经济贸易中心,汇集了国内外的八方来客。色目商人在元朝商品经济领域中极为活跃,其中以回族商人为最,伊斯兰教得以广泛传播。福建泉州遗存下来的古代伊斯兰教墓碑多为宋元时期所立。
基督教于 17 世纪初在中国的广泛流布,这得力于 15 世纪末非洲好望角新航路的发现,以及 16 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后天主教耶稣会士开拓的传教事业。由于耶稣会教士的不断努力,加上传教方法的策略性调整,天主教 (基督教之一) 终于在中国奠定较以往坚实的传播基础。明朝末年,利玛窦 (Matteo Ricci) 是来华传教最成功的教士,他不仅首先敲开中国宫廷的大门,得到部分高级官员的支持,更强调尊重中国文化,以西方科学吸引信众。传说思宗甚至打算在宫中信奉天主教。后继的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葡萄牙等教士,都遵循利玛窦的模式,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以及对基督的信仰使得他们走进中国。
他们中有的人留在中国终其一生,葬在中国,形成了典型的传教士墓园,如利玛窦墓园。
在中国的犹太教墓碑形制一般为卧式或立式长方形碑石,上面刻写碑主出生地、生卒年,许多是夫妻两人共立一块碑。最典雅的是立式的,多数造型是一棵三枝环抱的“树”,上端顶口有放鲜花的“槽”,下面是正方形的基座。文字以希伯来文居多,其次为俄文。犹太教墓碑的主要标志是碑上刻有一颗六角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