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碑文化之丧葬等级文化形态
丧葬观和丧葬习俗是我国传统丧葬文化的核心。丧即死,是人体生命终结的一种习惯称谓,自然成为古人最焦虑、最关心、最希望去解释的一个现实问题。葬即下葬、埋葬,是活人对死者的安置行为。丧葬,从表面上看是属于死者的,但实质上却是活人世界对死亡观念的直接表露。丧葬习俗是古人传统丧葬观所表现的种种意识行为,对死者的态度及其对待方式,也就是古人在其丧葬观念支配下,如何安置死者灵魂,如何祭奠死者的种种仪式和活动。
从中国墓碑的历史沿革来看,立碑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作为墓地的标识指明葬地,为墓祭提供方便;二是显示身份地位,颂扬墓主的功德勋绩,光宗耀祖,永垂后世;三是表达立碑者的哀悼悲伤之情;四是借助著名文人、书法家的手笔,来提高家族的声望。这几点只是墓碑的显性意义,在中国的丧葬传统文化里,墓碑还有更为深刻的文化意味。
上古“墓而不坟”,墓上文化还未形成。自从有了凸起的坟,墓上所有的丧葬实物逐渐有了讲究和定制。帝王与臣民的坟墓规模和形式绝不相同,就连坟墓的名称也有区别,常见有“陵”、“林”、“丘”、“冢”等称谓。帝王陵墓称为“山陵”、“陵”、“陵寝”;一般臣民墓只能称“冢”、“丘”、“坟”。坟墓的使用也有严格的规定,身份官品越高,则墓体越大,坟丘也越高;反之,则否,如《吕氏春秋·节丧》载:“审棺椁之厚薄,营丘垄之大小,高卑薄厚之度,贵贱之等级。”
墓碑作为墓上的重要标志,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走向了制度化和等级化。对各种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墓碑的大小、形状,甚至题字等,丧葬礼制皆有明确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