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泪送别!抗美援朝老兵张序熙与世长辞,享年94岁
3月18日上午7点49分,94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张序熙在浙江浦江县中医院与世长辞,张序熙的家人、朋友都赶到医院送他最后一程。张序熙的儿子张震宇说:“我爸爸这辈子都在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从来没想过自己。”
在简单的告别仪式之后,张序熙老人的遗体被浙江大学医学院接走。“按照父亲的遗愿,他将成为实验室里的大体老师,用遗体为人民奉献出自己最后的一份‘礼物’。”2009年,张序熙就有了百年之后捐献遗体的想法,2019年在家人的陪同下正式签署遗体器官捐献协议。他说,生前为人民而战,逝去后也要发挥最后的余热。
历经艰难岁月,让他有了参军报国的想法
张序熙出生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的父亲是家中独子,他主动邀了一帮热血青年去宁波参加抗日自卫队,后来被收编到国民党军队中,派往第三战区兵站总监部直属第二分站,当了一名少尉排长。
20世纪40年代初,日本鬼子入侵浦江。那年,张序熙10岁,母亲带着他和弟弟妹妹开始逃亡,躲过大山,住过山洞,也投奔过远房亲戚。“父亲得知消息后,趁着来浙江运送军粮的机会,把我们一家子接到了江西。”后来,张序熙的父亲因为生病复原回家,张序熙被留在江西,其父托朋友过年时将他带回浦江。
没过多久,日本鬼子来了江西,张序熙跑去找答应带他回浦江的父亲朋友,却发现对方早就跑了,只剩下他一个人无家可归、举目无亲。后来,张序熙同班同学说服他母亲,带着他一起逃难。就这样,他的流浪生涯开始了。那段灰暗又血腥的流浪岁月也让他萌生了参军保家卫国的强烈想法。
主动参军入朝,他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1951年7月,朝鲜战争打得激烈,党中央号召知识青年参军,张序熙毫不犹豫报了名。那年他读高二,正在河南洛阳铁道兵团干部学校培训。结业后,他被分配到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政治部秘书处总务科工作。
1952年初,政治部早已过江去了,他们几人随后到达辽宁丹东。“鸭绿江边静悄悄的,一直等到后半夜才叫我们上车,车上装满了麻袋,我只好睡在麻袋上。有一个战友怕车摇动,把腿绑在车绳上,结果半路翻车,还没到战场就牺牲了。”张序熙在生前接受采访时表示,抗美援朝战争不分前后方,随时会遭受敌军轰炸,牺牲随时会有。
为了统计军需、报账等一系列工作,张序熙和战友们必须往返在后方与前线之间。为躲避敌机轰炸,他们一般会选择晚上出发。有一次,他们在回驻地的路上被敌机发现,司机靠山停下,敌机绕了一圈,对车辆扫射了一阵,绕了一圈回来,又扫射了一遍,看看没有动静才飞走。当时,张序熙正躺在车顶上,敌机一走,医生急忙把担架抬来,发现三颗子弹分别射在他头、胸、腰不到3厘米的地方,与死神擦肩而过。
还有一次,张序熙在执行任务时碰到空战,两架飞机一上一下,看不清哪个是志愿军,哪个是敌军,飞机周围冒出一团烟。空战转到列车左侧,他也跟着转位到左侧。刚把头伸出去,就听见右侧“嘣”的一声,回头发现右侧座位被打了个大洞,他伸出手一摸,摸到了一块二指宽的弹片。“要是位置迟移两秒钟,这块弹片就掉在我的头上,那就‘光荣’了。”
回忆起自己的入朝经历,张序熙老人说:“我能活着从朝鲜战场上回来已经算是幸运了,那些长眠在朝鲜的志愿军烈士才是真正的英雄。”每每回忆起自己牺牲在朝鲜的战友,老人都会泣不成声,然后呆呆地望着北方出神。他说,这些年他也在关注着抗美援朝烈士回家的消息,希望他们都能魂归故土。
坚持捐献遗体,生命用另一种方式延续
“我从21岁参军以来就一直在为人民服务,希望死后也能继续为人民服务。人死后一把火烧掉一文不值,那不是我所希望看到的。”2009年,张序熙便有了捐献器官遗体的想法,只不过因为身体常年不好,器官已经用不了了。
张序熙先把遗体捐献的想法告诉了老伴。“她和我冷战了三天,让我放弃这么荒谬的想法。我又去问儿女,但是他们也不同意,我还问了弟弟,他也说不合适。”起初,全家人都反对,但他一直努力说服他们,没有放弃。2016年,张序熙生了一场大病,在病床上昏迷不醒好多天,连医生都说希望不大,家人甚至已经开始为他准备后事,但他奇迹般地醒了过来。醒来的第一件事,就嘱咐家人:“我年纪大了,这样的病危状况随时会发生,如果下次没有醒过来,我的遗体一定要捐掉。”
告别仪式上,孙子张骐站在爷爷病床前,深深地鞠了三个躬。“爷爷放心,我会继承你的遗志,把你无私奉献的精神传承下去。”张骐从小在张序熙身边长大,从小便聆听爷爷的教诲,要做一个品德高尚、利国利民的人。去年,张骐瞒着家人也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官微上进行了捐献登记。他说,他要向爷爷学习,把自己献给国家。
【来源:文明浦江】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303697106@qq.com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