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搜索:

二级分类:

中国墓葬文化之视死如生

  墓葬之所以涉及宗教说法及注重陪葬品的安排方式,其实正表现了人们对死者是视死如生。视死如生的观念的根源源自一种灵魂未灭的说法,以为人的肉体与灵魂是两个部份,肉体死了,灵魂尚存;死者不再在人间生存,但他原有的生命并不曾完全消失,而是转化成另一种生命形式,在另一不可见也不可知的世界过活。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指出鬼或灵魂这种世界性信仰现象的来源是由於梦∶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於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於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之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身而继续活著,那麽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

云南曲靖墓碑

  恩格斯是唯物论者,他的思想否定了魂魄存在之说法。他的论点也不见得就能解释∶甚麽原因,有一股原动力造成人们心中会去思考魂魄的存在以及死後的世界?而且这世上,其实还有许多难解之谜和令人困惑的现象支援和增强了鬼魂存在的信念。

  另外,承认死後有另一世界也免除了人们对死的恐慌和增强人对活著的意义的憧憬。可是,恩格斯上述的解释却不能不说是说准了其中一个重点∶他说明了人们思考灵魂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是人类有灵魂不死的想法的根源;也只有如此,才能支持人间的视死如生观念。

  一旦视死如生,在实践上就会事死如生。其实,这是活著的人以为死者依然要像活著时一样生活,所以就设法替死者打点,让他在另一个世界延续他的生活方式。这也就是说,活著的人接受了人死後有灵的想法,也接受了有另一个世界的说法。

  事死如生的动机可以包括了∶(一)为了对死者尽力尽心,设法满足死者在另一世界的生活;(二)避免死者在另一个世界生活不写意,殃及亲人以至他人。

云南墓碑厂家

  基於人们视死如生的观念,我们可以发现到,最基本的坟墓造形,其实可以视为生前住所的延伸和继续,而人们也通俗上把坟墓讳称为大唐(在福建语即一般民房的通称)。坟墓的营造,可以和屋子作比较∶一般墓形几乎都以墓碑为中轴,砖砌或石板框护墓碑,形成墓面墓面後内放置棺柩的纵穴,犹如房屋的正厅後的内厢。墓面外两侧,建有点油灯或蜡烛避风之用的两箱小窟窿,又或者是砖墙形成的墓袖,犹如两排横屋或厢房。

  墓面前面是摆置供品、烧香的长方形礁坛和平台,如屋的大厅。墓面後面筑半月形地坟头,自低至高,斜置墓碑之後,顺其山势,以承接龙脉,犹如房屋的後龙山,但客人以其外形则似围龙屋的马蹄形後围,亦称围龙。左右墓袖之间的空间既称墓门,犹如屋前大门。墓袖上各有一镇狮、亦如大门外的一对石狮。坟墓前面筑半月形地坟塘,犹如屋前供洗涤排水的池塘。我们看到一些客粤籍的造作法,会发现由礁坛、地坟共和地坟塘几部份构成的整个坟墓平面是椭圆形的,外观形式酷似一座完整的围龙屋。

  从历史的发展看,历代的墓葬与居宅,多能互相印证,说明墓葬是按照房屋的形式。在旧石器时代,人们居於山洞或栖身树顶,也就有在树上或山洞安葬用者,如中国著名的山顶洞人原始人葬址,即是实行洞葬古人由穴居发展到半地穴建筑,死後也由巷竖坑墓而不坟,发展到墓而堆坟。南方潮湿,居宅多采用干栏式建筑,墓葬也多崖葬、木架葬,出土铜棺也是干栏式的,下边有柱脚。汉代出现的洞室墓,其规模形制显然是模仿房屋建筑。

云南家族墓碑

  汉代以後,流行在砖墓、崖墓上雕横楞、画藻井、置瓦当、砌窗棂、设耳室等也都在模仿地上建筑。唐代统治阶级上层中很流行隧道形墓,其特点是前边有过洞,几重天井,後面是一段隧道和墓室,本意也是摹拟多重院落的宫室庭院。唐代帝王陵墓的平面布局多模仿长安城,墓室则仿皇帝内宫。这正是视死如生,死者的居住依然不输生前的习惯。

  至於如马来西亚实兆远一些坟墓修成宛如小洋楼模型,或者像菲律宾那美名副其实是独立式洋房的坟墓,则更有此中意味了。

  人们也基於视死如生的观念,在棺中为死者衣食住行打点,强调随葬品及明器作为墓葬不可分割的部份∶在随葬品方面,跟著死者埋葬的,往往包括实物的用品及奢侈品,以及一些纸制明器如纸屋、纸币、冥襁以及现代通行的冥钞。明器之中,也有随葬的,也有在下葬时坟前焚烧的,亦有些人在未来的重要祭祀日子,如做七清明才焚烧明器。而且,焚烧的种类应有随著时代的发展增多,除了汽车洋楼、还有信用卡、支票簿、数码录音磁碟播放机一一出现,总之人间有甚麽,阴间也就应该有,陆续有来。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