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文化的定义可以这样理解:殡葬文化是人们在殡葬的观念、殡葬的操作和殡葬的实物中所隐藏的某种含义。由此,殡葬文化也有第三种形态,即:观念形态、操作形态和实物形态。也就是说,人们关于殡葬的观念、殡葬的操作(如丧礼)和殡葬的实物(如纸钱、棺、墓地)中都隐藏或寄托了某种含义,如人生的归宿、生命的价值、对永生的追求、对现实社会的反映等,它们就是殡葬文化。
在殡葬观念方面,如殡葬用词,中国人不直言死,多称“仙去”、“老去”、“作古”之类,这些称呼在挽联中使用频率尤高。现在很多殡仪馆的吊唁厅也很少直称,多冠以它名。公墓则多称长青园、福寿园、息园、憩园、归园等。骨灰寄存处也多用它名,如怀亲楼和念亲楼。
再看殡葬操作方面的含义,为什么要殡?原来,殡最初的含义是表示亲属的不忍逝者的很快离去,以及从容准备丧事,便于召集亲朋故旧前来吊唁。
在殡葬实物方面,中国传统的土葬时用棺,民间称“寿器”。寿者,长久也。民间多将棺材的内部和外部两头漆成红色,以示吉利。与此同时,还有寿衣、寿裤、寿鞋、寿袜、覆面巾、纸钱、龙头杠、孝服、白纸花、黑臂纱等。火葬墓碑称“阴宅”,墓穴则称“千年屋”。古代中国人要求死后有一块墓地,否则被认为是“死无葬身之地”,并认为这将影响到来世轮回。因而此话也经常用作了人们之间的赌咒语。现代殡葬则有收殓车、冷藏棺(柜)、火化炉、电脑、鲜花等殡葬用物。有的殡仪馆用高档车作收殓车,用意在尊重生命,并颇受丧户的青睐。
殡葬操作和殡葬实物是按照生者生活的模式而设计的,所谓“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即象对待生者一样地对待死者。如生者的房屋称“阳宅”,墓地则称“阴宅”;生者爱受人尊敬,因而人们也就百般地“尊敬”死者,给他们瞌头、上香;生者要吃饭,因而也就给死者上祭品等。
总之,这些有关殡葬的观念、殡葬操作和殡葬实物在最初被设计出来时都是有“含义”的,只是年代的久远,人们有时弄不清它们的原始意义了。大体上,它们分别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热爱,追求人生的永恒,孝道,对先人的报恩心理等。传统墓碑造型是生者按照自己对生命、人生的理解所设计的,它的最终目的仍是生者,因而殡葬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生存文化。我们理解殡葬文化时,主要是领悟其中所蕴藏的含义,而我们要提升本单位的殡葬文化水平时,也侧重在将某一健康的“含义”溶入到殡葬观念、殡葬服务和殡葬实物中去。